CSS樣式表無法正常顯示時,並不會影響到網頁的閱讀
::: 回首頁 | 連至花蓮市公所  
文史天地 回上頁
文史天地
客家族群在東臺灣的移墾

19世紀客家人在渡海到達臺灣墾拓的漫長歷程中,在臺灣的西半部形成了北、中、南三處較大規模的客家墾拓區;「二次移民」(1906~1930)來拓墾花東縱谷的客家先民,來到所謂的「後山」地區,在崇山峻嶺與眾多族群間中,建立新家園。客家先民們分南、北兩路向後山移墾。

清末,花東地區的客家移民不多,北路移民經基隆或蘇澳港坐船而至,故大部分客家鄉親聚在洄瀾港附近,就是今天的花蓮市、吉安及壽豐一帶;中路移民,落腳於璞石閣(玉里)及拔仔庄(富源)一帶。 

日本時代前期,臺灣總督府為了安頓日本的移民,將東部劃為預約墾地,規劃日本農民移居到花蓮,大正3年(1914)年至少建立了吉野村(吉安鄉)等三個官營移民村;日本人希望在東部建立典型的日式農村,由於農場面積廣闊,日本農人的人力不足,而他們認為客家人較勤勞,即自新竹客家庄招墾,給予五年免租金,五年後種甘蔗始收租金的獎勵措施,於是吸引大批新竹州(即現今之桃、竹、苗地區)的客家移民。

許多遂成為花東縱谷開荒闢地的主力。北部臺北州和新竹州(今桃園、新竹、苗栗)等地,從桃園或新竹縣境,進到宜蘭,再冒險越過蘇花古道或乘船到南濱,再往南到花東縱谷。隨著客家移民的增加,北部移民除至花蓮市的國慶、吉安、壽豐、豐田、鳳林、長橋(萬里穚)等地,也有從田浦南下,進入花蓮溪東岸的月眉、山興等地。

參考資料:106年度「茄苳樹客家百年屯墾情規劃設計暨工程-花蓮市國慶里文史調查」

 

2018-12-27

服務地址:970花蓮市復興街98巷1號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早上8:00 ~ 12:00 下午 13:30 ~ 17:30 週六、日10:00-17:00、國定假日休息
服務電話:03-8350315 傳真:03-8310475

總計:11971030  本月:177215  今日:7001    更新日期:2024-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