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S樣式表無法正常顯示時,並不會影響到網頁的閱讀
::: 回首頁 | 連至花蓮市公所  
文史天地 回上頁
文史天地
從拓墾看國慶里伯公廟的轉變

    伯公是基層信仰雖然神格不高,其祠廟規模通常不大。相較於閩南人祭祀土地公的空間,客家人祭祀空間還保持傳統的自然形式。例如供奉伯公在一棵大樹下,或以石頭象徵(以一塊石頭,或堆疊成三塊石頭的方式),只要擺上三只小酒杯、一個香爐,便可轉化成伯公的所在。

    而後因為經濟能力許可,許多地方改建伯公廟,有的將石頭換成石碑或石板(此型北部較多),後方加上墓身,前方添設拜亭。有的以卵石、泥燒磚將敬拜土地公之處改建為小祠或大廟。
耆老都表示國慶里福德宮在中山路一段尚未拓寬時,是一間非常小的廟,當時伯公還是一顆石頭,還有一顆非常大棵的橄欖樹(應是大葉欖仁樹),位置是佐倉的中心,閩南跟客家的分界線上,如果依據台灣民間信仰發展之分期,以漢人墾拓狀態,有以寺廟規模大小來分類,有些則比對統治政權來分期。

    發起興建的吳美燕女士也提到,國慶里福德祠最早的原型是石頭,日本時代是一間小廟、後來土地公廟,到民國七十七年因為道路拓寬,籌資興建往南改建今日樣貌,在民國八十五年左右,拜亭又加蓋鐵皮。 正如隨著漢人社會的定著,信仰組織隨之發展,信仰者集結成教派,形成了許多不同型態的社會組織,如村廟組織角頭組織、聯庄組織、醮域組織、字姓組織及神明會,作為推動民間信仰或活動的基礎。成員的組合與集體行動,更加強化了成員們的地方認同、原鄉信仰、地域聯結關係。從土地公的土地公會、伯公會增強客家認同與團結。
   

因此,民間信仰除宗教上的意義外,還兼具社會與文化的意涵。從伯公與五穀爺所在位置,或許剛好是閩南語客家分佈的界線,信仰,來看墾拓時期的佐倉,神明及寺廟更是扮演凝結人群、抵抗外敵、保護信徒人身安全的重要角色。反映出人們對超自然或神祇的依賴、崇敬、感恩及情感。


參考資料:106年度「茄苳樹客家百年屯墾情規劃設計暨工程-花蓮市國慶里文史調查」成果報告

2018-12-27

服務地址:970花蓮市復興街98巷1號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早上8:00 ~ 12:00 下午 13:30 ~ 17:30 週六、日10:00-17:00、國定假日休息
服務電話:03-8350315 傳真:03-8310475

總計:11917326  本月:123511  今日:2047    更新日期:2024-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