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S樣式表無法正常顯示時,並不會影響到網頁的閱讀
::: 回首頁 | 連至花蓮市公所  
部落介紹 回上頁
部落介紹
撒固兒

花蓮市Sakur撒固兒(國福)部落概況訪查表

部落概況訪查表

部落名稱

Sakur(音譯:撒固兒)國福部落

家族

氏族分類:tangah.kumud.tipus.bulaw.kulas.kacaw.watan.

butinng.batal.anang.lais.

共同生活區域範圍

部落入口為國福大橋到中山路二段路底。東南向沿娑婆礑溪、美崙溪提防、福光街3公里。西北向沿山麓國福路約2.5公里。東北向沿佳山機場圍牆,佐倉街向內延伸至佐倉步道、撒固兒瀑布。西南向至石壁三角地。

歷史沿革及傳統制度

(一)部落歷史沿革

(1)Sakizaya撒奇萊雅正名運動之前

  國福部落未成社之前,屬於Sakur歸化社(佐倉),當時部份Sakizaya撒奇萊雅族人,隔著砂婆礑溪涉水到此地開墾,種植農作物,族人僅搭蓋簡易的dabek(工寮),因長有數棵Apalu(麵包樹),早期稱此地為Siapaluway,即指有麵包樹的地方。

  至日治時代,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爆發了太平洋戰爭,盟軍飛機於民國三十三年十月十二日,開始轟炸花蓮港等重要據點,日後隨時都有空襲警報,Sakur歸化社社民,就近到此地山邊避難,搭建一些克難隱藏的小茅屋定居。民國三十四年七月二日、十日、三十日有三次大颱風,砂婆礑溪洪水氾濫,直接自慈濟技術學院下游,衝瀉到Sakur佐倉社,整個部落住屋、良田被沖刷。洪水氾濫範圍,約至今整個德興綜合運動場、慈濟醫院宿舍、花蓮農校實習用地、私立四維高中以西…等地。面臨這種災情困境,佐倉社的Sakizaya撒奇萊雅人,多人遷居到此地成社定居。為防範再度發生這種水災,以是在砂婆礑溪沿岸,積土堵水興建堤防,積土堵水,閩南語泛稱為CuPu(滋波)這是國福部落取名為CuPu的來源。(黃光枝1926.1.27生、吳清三1933.1.5生 2001.3.15口述)

(2)Sakizaya撒奇萊雅正名運動期中

  Sakur(國福)部落,原住民有170戶,約有600餘人,其中有80%係Sakizaya族人的後裔,並有75%仍能使用Sakizaya族語者的部落。自1878年達固部灣事件後,流離失所的族人,尚能聚集成型的部落,僅有Hupu(北埔)、Ciwidiyan(水璉)、Karuruwan(磯碕)、Cirakayan(山興)、Maibur(馬麗文)…等。本部落是Sakizaya族人,唯一比較完整,並且有代表性的部落,因此,Sakizaya族人的正名運動,它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Sakizaya族人恢復正名運動,有計劃有步驟有實際行動的過程,約達17年之久。重要的行事過程列舉如下:

1990 族人領袖,Tiway-sayun(李來旺校長)召集Sakizaya族人知識份子,在達固部灣部落原址祭拜祖靈。

2001 Sakizaya族語,被官方認定為台灣原住民方言之一。

2004 召集Sakizaya族人發起正名運動。

2005 舉辦奇萊平原學術研討會,北上遞交正名申請書。

2006 舉辦百年首次火神祭,票選「撒奇萊雅」為正式漢用族名。

2007 行政院院長蘇貞昌宣布Sakizaya族為台灣原住民第13族。

上列的重要活動,由於本部落是Sakizaya族最具有代表性者,文化歷史的認定,人力的動員,活動地點的選擇,均以本部落為主體。為證實Sakizaya正名運動的實際性,民國94年4月1日將原有的路(街)名改為「沙基拉雅」(2006年經票選Sakizaya以撒奇萊雅為漢用族名,兩者語音相同)。

(3)Sakizaya撒奇萊雅正名運動成功之後,為凝聚散佈各地的Sakizaya族人,每1∼2年均輪流舉行Palamal(火神祭)。本部落自覺到部落地名多年沿用CuPu(滋波)係閩南語之譯音非常不妥。經部落會議討論決議,更名為Sakur(撒固兒)。理由:清治時代同屬Sakur(茄苳)部落,日治時代同屬Sakula(佐倉),台灣光復後,因興建堤防,在不知覺中受到漢人主流社會的影響而泛稱為CuPu(滋波),沒有實際的文化歷史根源。為正本清源,本部落恢復正名為Sakur(撒固兒)。

撒固兒部落地名的演變

傳統名稱

清治時代

日治時代

台灣光復後

舊稱Siapaluway

舊稱Cupu

新稱Sakur

歸化

佐倉

國福

(二)傳統制度

  日治時代之前,南勢阿美五社是指:Sakizaya(撒奇萊雅社)、Cikasuwan(七腳川社)、Natawran(荳蘭社)、Pokpok(薄薄社)、lidaw(里漏社),各自有不同的氏族血緣,部落各自獨立,互不隸屬。惟有相同的政治傳統制度,均有頭目制度,年齡階級,長老顧問團等。而Sakizaya社,有獨特的一點,凡加入新的年齡階級者,須在部落外圍種植tungawan

(刺竹)一圈,有隱密的出入口,形成保護部落的自然屏障,基本的結構,似同用竹子編織而成的鳥窩,所以清治時代,漢人稱為「竹窩宛社」。

  1878年「竹窩宛」事件後,散居到Sakur(撒固兒)部落的族人,仍然維持傳統制度。傳統祭儀雖然有一度受到西方基督教的影響,但至今仍保留有這些傳統制度。尤其民國97年1月17日正名運動成功之後,更找回自己豐年祭的歌謠,製作創新的傳統服飾。自台灣光復後,擔任部落頭目的名錄如下:

Palihu-kumud     Tangah-dihang

Kacaw-wabis      Watan-tipus

Bulaw-kacaw      Asam-kulang

Sabulu-paya      Kumud-bulaw  

 

歲時祭儀

傳統歲時祭儀依時序如下:

祭儀時序

祭 儀 名 稱

一月

 

Mitelub  相撲體能競技

二月

↔↔↔↔↔↔↔

Misatumun  農耕祭

三月

Mibahbah 驅邪祭

四月

Mibalidas 拔河體能競技

五月

 

六月

Milaedis  捕魚祭

七月

Milising陸上體能競技

八月

Malalikid豐年祭

九月

Mirecuk  祭師祭

十月

Talatu′as  祭祖靈祭

Palamal 火神祭

十一月

 

十二月

 

Misaliliw 狩獵祭

每逢八年(八月)Masaselal成年禮

目前本部落的歲時祭儀活動,計有Milaedis捕魚祭、Malalikid豐年祭、Talatuás祭祖祭、Misaliliw狩獵祭,及每八年舉辦一次的Masaselal成年禮、而每年7、8月Palamal火神祭為重要祭典。

Milaedis(捕魚祭)

一、時間: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日)。

 

二、地點:七腳川溪出海口處。

三、祭祈神祇:Sipalay(河神/農神 /土地神)、Kafit

    (海神 )、Malataw(造物之神)。

四、祭拜方位:朝東方祭拜。

五、祭品:icep(檳榔)、bila(檳榔葉)、mukin(原住民糯米糬)、epah(酒)。

六、禁忌:傳統祭儀時禁止女性參加,禁吃蔥蒜之類食物。

Malalikid(豐年祭)

一、時間:每年8月。

二、地點:花蓮市國福里撒固兒部落祭祀廣場。

三、祭祈神祇:Malataw(造物之神)、Dungi(生命之神)、Ngayaw(戰神)、Sipalay(河神/農神/土地神)。

四、祭拜方位:朝東南方祭拜。

五、祭品:da′dac(檳榔)、bila(檳榔葉)、mukin(原住民糯米糬)、epah(酒)、五穀雜糧作物。

六、禁忌:除地瓜葉及芋頭莖外,其餘葉菜類皆禁止食用。

Misaliliw(狩獵祭)

一、時間:每年12月。

二、地點:花蓮市南濱公園祭祀廣場。

三、祭祈神祇:Malataw(造物之神)、Sipalay(河神/農神/土地神)。

四、祭拜方位:朝東方祭拜。

五、祭品:da′dac(檳榔)、bila(檳榔葉)、mukin(原住民糯米糬)、epah(酒)。

六、禁忌:禁蔥蒜之類食物,不行房事。

Masaselal成年禮

一、源由:在傳統文化社會組織中,有男性的年齡    階級制度,每逢八年皆召集部落中年紀在12歲至20歲之青少年,參與成長訓練過程(舉凡狩獵、野外求生、戰技操練、技藝訓練、祭典、禮儀、築屋、禁忌節食、長途耐力賽跑、跳戰鬥舞、慶功結訓等一系列訓練課程),而經嚴格訓練合格後,即納入部落新的年齡階級,並舉行神聖的Masaselal(成年禮)祭典,自此開始肩負悍衛及服務部落的重大使命。

二、時間:每八年乙次。

三、各年齡階級名稱:

(一)raraw(讀音:拉拉歐)

(二)alamay(讀音:阿拉麥)

(三)aladiwas(讀音:阿拉地哇斯)

(四)alabangas(讀音:阿拉邦斯)

(五)matabuk(讀音:馬答博格)

(六)maurad(讀音:馬屋拉德)

(七)maulac(讀音:馬屋拉滋)

(八)mauway(讀音:馬屋外)

(九)alemet(讀音:阿落默德)

四、地點:花蓮市中硫公園至南濱公園。

五、祭拜方位:朝東方祭拜。

六、祭品:da′dac(檳榔)、bila(檳榔葉)、mukin(原住民糯米糬)、epah(酒)、buhcalay′ayam(白色公雞)、daydam(生薑及葉)。

七、禁忌:嚴禁女性參與。

Palamal 火神祭

一、源由:為感念祀奉因1878年「竹窩宛」事件凌遲至死的頭目Kumud pazik及妻Icep kanasaw及戰死的英靈及族人,撫平歷史創傷,紀念族群的重生,凝聚族群意識。

二、時間:每年10月。

三、地點:花蓮市國福里撒固兒部落祭祀廣場。

四、祭祈神祇:撒奇萊雅祖靈英靈

五、祭拜方位:朝美崙山祭拜。

六、祭品:da′dac(檳榔)、bila(檳榔葉)、mukin

(原住民糯米糬)、epah(酒)、五穀雜糧、陀螺、彈弓、風車。

七、禁忌:禁蔥蒜之類食物、魚、蝦,不行房事。

其他與部落

重大相關事項

(1)68年∼76年國防部為應國家國防安全,興建佳山軍用機場,佔用到傳統土地領域,又在山麓旁,未經部落妥善的協調,搭建危及部落安全的措施,部落族人極力抗爭。

(2)94年將路(街)牌改為「沙基拉雅」,並在部落入口塑造部落意象圖騰。

(3)100年興建部落祭祀廣場。

(4)101年與佐倉步道並列的風景區,命名為「撒固兒」步道,「撒固兒」瀑布。

(5)1990∼2007年主導Sakizaya族正名運動,有功人員列名如下:

   黃金文、黃德勇、林德鳳、黃光枝、吳清三、

   呂秋月、林德正、林嬌妹、呂秋霞、林美玉、

   林秀妹、呂美玉、陳清波、黃萬祿、陳阿月、

林黃秀菊、林春蘭、林秀英、高淑媛、黃秀英

林秀蘭、陳武老、撒韻.武荖

 

查訪過程

筆者為Sakizaya族正名運動之際,自1990∼2007年凡籌備會、宣導工作、學術座談、申請法案之訂定、祭典活動、文宣資料之研究至正式宣佈成立,均全程參加,略知本部落之文化歷史。前段先有採訪部落耆老黃光枝、吳清三前頭目,後段請黃金文理事長、黃德勇頭目彙整各項資料,登錄於本文。

 

訪查員:Puyar-labang張文良

備註:現任花蓮市撒固兒部落頭目  徐 從頭目

國福花海 入口達路岸 住家街景 國福祭祀廣場 野菜市集 撒奇萊雅入口意象
doc 撒固兒部落doc  5293K  點閱圖案98
pdf 撒固兒部落pdf  493.93K  點閱圖案86
pdf 撒固兒部落照片pdf  471.99K  點閱圖案79
2017-10-24


花蓮市公所 版權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服務地址:970花蓮市林森路252號 服務電話:03-8322141 傳真:03-8332975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早上8:00 ~ 12:00 下午 1:30 ~ 5:30 週六、週日、例假日休息
 

總計:11924083  本月:130268  今日:8804    更新日期:2024-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