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花蓮港及花蓮港街遷至現今花蓮市南濱海岸一帶,1909年花蓮港廳及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的設置顯示出花蓮市的城市建設之伊始。從日治時期行政區之調整、港口北遷及鐵路鋪設的規劃觀察,可看出鐵路的興築及港口的遷移是帶動整座城市的發展的關鍵。而為了提升東部鐵路運輸運量,1980年代進行鐵道軌距拓寬工程及車站遷移,更直接導致花蓮市城市重心的交替,可知交通區位對花蓮市的城市發展影響具關鍵性的影響。
讓我們以時間與空間為經緯,透過小城講堂、港街走讀及藝術展覽,重回城市,在花蓮市的土地上,探尋城市發展的痕跡。
📢小城講堂 活動場次日程表
講堂日期 |
講堂主題 |
邀請講師 |
講堂地點 |
報名表單 |
開放報名
時間 |
05/21(日)
10:00∼12:00
|
戶外開講-踏尋鳥踏石漁村 |
潘進龍
黑龍船長
潘朝欽
資深港口工作者 |
鳥踏石漁村
亞威運動中心對面 |
點我報名 |
04/28(五)
上午10:00 |
07/07(五)
19:00∼21:00 |
鐵路基礎設施轉生與城鄉再生 |
王志弘
台大城鄉所教授 |
時光1939 |
點我報名 |
06/19(一)
上午10:00
|
07/14(五)
14:00∼17:00 |
公民議起聊 |
民生社區 |
民生社區
發展協會 |
點我報名 |
#戶外開講-踏尋鳥踏石漁村🕊
本場講堂為戶外場次,邀請鳥踏石漁村的居民潘進龍與潘朝欽,回到東岸街旁的鳥踏石漁村,以邊走邊講的方式實地踏尋曾經的家鄉,分享百年漁村裡曾經的熱鬧生活。預計由鳥踏石漁村南邊入口(亞威運動中心對面)進入從前鳥踏石漁村的場域,途中將會經過南邊腳、米崙車站、兩棵老榕樹、北邊腳等村中地標,以及在現今江口良三郎紀念石碑處遙望鳥踏石。
講師介紹|
潘進龍,在鳥踏石漁村出生長大,直至遷村。人稱黑龍船長,從小生活跟海洋息息相關,海洋知識及出海經驗相當豐富,也曾投入賞鯨等活動推廣、研究調查海洋環境等議題。
潘朝欽,在鳥踏石漁村出生長大,直至遷村,長年在花蓮港的海運公司上班直到退休,對花蓮港的環境狀況極為熟悉,對家鄉鳥踏石漁村及海洋有著深厚的情感。
#鐵路基礎設施轉生與城鄉再生🏙
基礎設施是支持城鄉生活順利運作的系統,也會隨著社會變遷而更替,進而促進城鄉再生。台灣鐵路近年陸續提升設施,包括變更路線、新建車站及部分路線地下化或高架化,深刻影響了城鎮空間布局,也產生許多閒置設施而成為重要「轉生」場域。無論是成為文化資產、公共遊憩場所,再利用成為文化創意產業或其他社會活動的空間,舊鐵路設施已是地方發展的重要資源,值得更多關注。
講師介紹|
王志弘,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研究領域涵蓋都市文化研究、文化治理、自然治理、移動研究、空間與社會理論等,於機械工程、翻譯、社會人類學、城鄉與建築等學術專業均有所涉獵。王教授治學嚴謹,教學細膩,課程豐富,嚴肅但親切,是學生眼中典範。
#公民議起聊🎤
文化部自2016年起在社區總體營造中推動「審議式民主」工作,旨在結合公部門與地方社群自發性參與,深化地方認同與社區自主意識。透過公民共識會、公民咖啡館、願景工作坊等模式,足夠深入了解議題後,經由對話溝通後形成結論。
民生社區介紹|
花蓮市民生社區位於花蓮市中心,周邊緊連著美崙溪畔公園,環境優美,而花蓮日式將軍府古蹟也位於民生社區發展協會旁,擁有豐富的歷史人文、環境生態。民生社區位於花蓮市工商機能中樞,形成多樣化人文結構,各年齡層人口分配平均、教育程度以高中職畢業居多,社區居民熱心社區事務,凝聚力強大。社區經常辦理多項活動,增強社區組織居民凝聚力及參與意識,現有志工團隊有:守望相助隊、關懷志工隊、文化志工隊、環保志工隊。
將軍府介紹|美崙溪畔日式宿舍
位在花蓮市美崙溪畔的日式宿舍群建築「將軍府」,於昭和11年(1936)建置,迄今已近百年的歷史,2005年列入縣級古蹟及歷史建築,是花蓮重要文史指標。將軍府於花蓮市中正橋旁,這個宿舍群在日本時代原本是提供花蓮港分屯大隊軍官住宿的宿舍群,而在宿舍群內有著一條路─營所通。通過筑紫橋(今中正橋)後,右側斜坡下方的一個小社區,就是營所通。這住著一群服務於花蓮港分屯大隊的軍官們,其中位在聚落中間,有圍牆和獨立花園的大隊長官邸,陸續住過幾任隊長,最有名即為官拜大佐的中村三雄,由於當時附近居民不知其身份,因此將此聚落稱作「將軍府」。
民生社區與將軍府|
民生社區發展協會創立之前,就已對將軍府周遭進行清掃與美化環境,自發性地環境維護。協會成立後,更能申請經費種植林木、舉辦活動,使文化資產的歷史淵源藉由活動的方式呈現給在地居民,引發他們了解自身及提升在地認同,也吸引外部社群認識在地脈絡。將軍府這個場域與民生社區發展協會有密不可分的地域及情感上的連結。
至2019年,將軍府進行了的規劃設計及施工修繕,將於今年有望完工,民生社區面基於場域及情感連結,關心將軍府的未來,期望透過小城講堂、港街走讀等活動更加體認地方記憶,並藉由本次講堂與關心將軍府的朋友們共同聊聊將軍府的未來。
🦶港街走讀 活動場次日程表
走讀場次 |
走讀主題 |
邀請講師 |
走讀地區 |
報名表單 |
開放報名
時間 |
05/13(六)
10:00∼12:00 |
小城駛於溝仔尾 |
張憲聰
主計里前任里長 |
溝仔尾 |
點我報名 |
04/28(五)
上午10:00 |
05/27(六)
10:00∼12:00 |
重訪舊美崙溪風情 |
葉柏強
文史工作者 |
美崙溪 |
點我報名 |
06/10(六)
14:00∼16:00 |
港與市的距離
-走走花蓮港 |
黃家榮
文史工作者
港務人員 |
花蓮港 |
點我報名 |
05/26(五)
上午10:00 |
06/11(日)
10:00∼12:00 |
再探連雀通 |
葉柏強
文史工作者 |
新港街 |
點我報名 |
08/27(日)
15:00∼17:00 |
花蓮舊車站旁曾繁華的戲院文化-
從花蓮鐵道電影院走讀溝仔尾老戲院 |
張志宏
花蓮影視基地 |
花蓮舊站 |
點我報名 |
08/11(五)
上午10:00
|
#小城駛於溝仔尾🚂
走讀路線|舊火車站修理廠(起點)👉陽光電城👉鐵路醫院👉自由街👉暗街巷👉成功街👉立體停車場👉城隍廟
內容簡介|
「溝仔尾」是花蓮人熟悉的地名,其中的豐富故事更是反映著舊花蓮時期的生活。溝仔尾與舊火車站、花蓮鐵道醫院和修理廠的的連結一直很深。這場邀請在溝仔尾出生長大的里長張憲聰,帶領民眾踏進他年輕時的鐵道生活以及伴他一生的溝仔尾。
講師介紹|
張憲聰,主計里前任里長,生命經驗豐富,自小成長於溝仔尾,可說是地方的行走資料庫,致力於花蓮溝仔尾歷史的保存與分享,任何大大小小事情,只要有關溝仔尾,請教張大哥準沒錯。
#重訪舊美崙溪風情🌅
走讀路線|老人會館(起點)👉花蓮女中👉舊花蓮港高等女學校宿舍👉菁華橋👉松園別館👉憲兵隊👉中正橋👉明禮路👉公正街👉三民街👉舊花蓮港町長宿舍👉台灣銀行👉公園路👉中國國民黨部👉老人會館
內容簡介|
美崙溪發源自秀林七腳川山,在下游沿岸佈滿人類活動的痕跡,同時也是花蓮市城市發展與擴張的重要中繼節點,坐落著豐富的自然生態與地方歷史資產,包含美崙溪畔日式宿舍、菁華橋和松園別館等等,是許多日治時期校園和機關宿舍所在,可以看出花蓮市地區城市規劃的初期輪廓。
講師介紹|
葉柏強,出生於花蓮縣玉里鎮,花蓮高中、靜宜大學中文系、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畢業。一個在花蓮土生土長的花蓮人。在花蓮高中就讀時在花蓮文化中心內閱讀到《東台灣展望》一書之後,即對花蓮過去的歷史產生興趣,退伍後開始蒐集相關文史資料,並在《璞石閣》部落格內發表相關成果。葉柏強所蒐集的花蓮史料以老照片、繪葉書等歷史影像居多,年代從明治末年一直到近代,可以說等於一部小型的花蓮歷史縮影,目前已經出版《顧我洄瀾:花蓮歷史影像集》、《臺灣棒球史第一人:林桂興與他的時代》、《臺灣攝影家:駱香林》等書。
#港與市的距離─走走花蓮港⚓
走讀路線|花蓮港親水遊憩區(起點)👉花蓮港務公司港史👉館港區導覽(搭乘專車)👉花蓮港親水遊憩區👉拖引船登船導覽(終點)
內容簡介|
本場次與花蓮港務公司合作,邀請黃家榮老師介紹花蓮港從一期到四期的變遷,與花蓮市的發展是如何緊扣著。本場次首先將會在港史館介紹概況,之後搭專車在港區管制區導覽花蓮港的變遷,最後到親水遊憩區登上拖引船,由花蓮港務分公司專員導覽拖引船運作的情形。
講師介紹|
黃家榮,在花蓮鐵道文化園區主持762書庫,熱愛地方文史、老照片。阿榮師專長花蓮地方文史、日治時期神社研究、老照片數位典藏及花蓮人文史蹟走讀。762書庫設置於花蓮鐵道文化園區之調度室二樓,提供鐵道相關書籍查閱及販售,另外更提供親子鐵道相關課程與舊花蓮車站附近舊城、臨港線走讀課程之規劃。
#再探連雀通🔎
走讀路線|花蓮文創園區(起點)👉節約街👉新港街👉檢察長宿舍👉時光1939👉明禮路👉公正街口👉民生社區👉防空洞👉復興市場👉中正路
內容簡介|
新港街,日治時期舊名為連雀通,幾位文學家恰巧居住於這條路上,與曾為紅毛溪的節約街圍繞出人文薈萃的區域,更和周邊的明禮路、三民街至中華路、中正路交織出今日花蓮市交通商業精華之地,也是諸多舊式房舍與過去的城市記憶仍存留的區域,這次以花蓮文創園區作為起點,探訪城市擴張的脈絡。
講師介紹|
葉柏強,出生於花蓮縣玉里鎮,花蓮高中、靜宜大學中文系、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畢業。一個在花蓮土生土長的花蓮人。在花蓮高中就讀時在花蓮文化中心內閱讀到《東台灣展望》一書之後,即對花蓮過去的歷史產生興趣,退伍後開始蒐集相關文史資料,並在《璞石閣》部落格內發表相關成果。葉柏強所蒐集的花蓮史料以老照片、繪葉書等歷史影像居多,年代從明治末年一直到近代,可以說等於一部小型的花蓮歷史縮影,目前已經出版《顧我洄瀾:花蓮歷史影像集》、《臺灣棒球史第一人:林桂興與他的時代》、《臺灣攝影家:駱香林》等書。
#花蓮舊車站旁曾繁華的戲院文化─從花蓮鐵道電影院走讀溝仔尾老戲院📽
走讀路線|花蓮鐵道電影院(起點)👉天祥戲院/稻住館(阿斯瑪大飯店)👉第一劇場/東台劇場(博愛街119巷)👉文山戲院(公正當舖對面)👉豪華戲院👉國際大戲院(舊遠東百貨)👉中美戲院(荒地)👉花蓮戲院/美琪戲院/新美琪戲院(捷絲旅飯店)(終點)
內容簡介|
花蓮舊火車站一帶曾繁華熱鬧,交通匯集帶動各項產業,而溝仔尾更是老花蓮人記憶裡重要的一頁。在日出香榭大道橫跨在這舊城區以前,這裡曾是民生與娛樂的核心地帶,光是步行就可走訪多間戲院。讓我們從原為花蓮鐵道出張所中山堂的花蓮鐵道電影院,重回看電影前先立正唱國歌的儀式感,一起走讀體驗過去曾經是庶民生活重心的溝仔尾戲院文化。
講師介紹|
張志宏,土生土長花蓮人,本身斜槓於電影工作者、諮商心理師、教師之間,現為花蓮影視基地執行統籌,營運花蓮鐵道電影院及花蓮影視協拍中心,為在地進行影像紀錄製作,目前同時也是國立東華大學及國立花蓮女中兼任教師。